ng娱乐APP:2024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圆满落幕,埃塞俄比亚选手刷新赛会纪录

发布时间 : 2025-08-20  浏览次数 :

2024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于10月20日清晨在天安门广场鸣枪开跑,来自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余名选手参与了这场盛事,经过激烈角逐,埃塞俄比亚选手特斯法耶·阿贝拉以2小时05分18秒的成绩夺得男子组冠军,并刷新了赛会纪录,女子组方面,肯尼亚选手杰普科斯盖·切普科奇以2小时18分32秒的成绩摘得桂冠。

赛事规模创新高,跑者热情点燃秋日京城

本届北京马拉松赛是自2019年后首次全面恢复国际参赛规模,吸引了众多世界顶尖选手和业余跑者,赛事路线延续经典,从天安门广场出发,途经西长安街、昆玉河、奥林匹克公园等地标,最终抵达终点奥林匹克中心区,沿途数十万市民自发为选手加油助威,展现了北京作为“双奥之城”的体育魅力。

北京市体育局局长在开幕式上表示:“北京马拉松不仅是竞技舞台,更是全民健身的盛会,我们希望通过赛事传递健康生活的理念,推动城市体育文化发展。”

非洲选手包揽男女冠军,中国选手表现亮眼

男子组比赛中,特斯法耶·阿贝拉从30公里处开始加速,最终以领先第二名肯尼亚选手基普图姆37秒的优势夺冠,他的成绩打破了2019年由肯尼亚选手基普乔格保持的2小时07分06秒的赛会纪录,赛后,阿贝拉激动地说:“北京的氛围太棒了,观众的热情给了我巨大动力,这条赛道很适合创造好成绩。”

女子组冠军杰普科斯盖·切普科奇同样展现了强大实力,她在最后5公里甩开竞争对手,以2小时18分32秒的个人最好成绩夺冠,埃塞俄比亚选手阿雅娜获得亚军,成绩为2小时19分45秒。

中国选手方面,李子成以2小时11分23秒获得国内男子组第一,总排名第八;张德顺以2小时26分58秒位列国内女子组头名,总排名第五,两人的表现标志着中国马拉松水平的稳步提升。

科技赋能赛事,绿色理念贯穿全程

2024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圆满落幕,埃塞俄比亚选手刷新赛会纪录

本届赛事首次启用“智能领跑员”系统,通过佩戴在选手号码布上的芯片实时监测配速,并提供语音提示,组委会在赛道沿线设置了20个补给站,提供可降解水杯和环保能量胶,减少塑料污染。

2024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圆满落幕,埃塞俄比亚选手刷新赛会纪录

值得一提的是,赛事还引入了“碳积分”机制,鼓励选手选择公共交通抵达起点,并通过植树等方式抵消参赛产生的碳排放,这一举措获得了国际田联的点赞,称其为“绿色马拉松的典范”。

业余跑者故事:坚持与感动并存

在竞技之外,普通跑者的故事同样动人,72岁的退休教师王建国完成了他的第100场马拉松,成为赛事最年长的完赛者。“跑步让我年轻,我会一直跑到跑不动为止。”他笑着说。

来自四川的视障选手李伟在陪跑员的协助下以4小时32分完赛。“虽然看不见风景,但我能听到欢呼声,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。”李伟的感言引发全场掌声。

赛事保障全面升级,医疗救援零事故

为确保安全,组委会部署了2000余名医疗志愿者、45辆救护车和8家定点医院,赛道每100米配备一名急救员,并首次使用无人机进行应急药品投送,据统计,全程仅23名选手因轻微不适接受治疗,无严重事故发生。

公安部门出动1.2万名警力维持秩序ng娱乐APP,人脸识别系统有效防止替跑现象,赛后垃圾回收率高达92%,创国内马拉松赛事新高。

未来展望:北京马拉松迈向“白金标”

国际田联官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北京马拉松的组织水平已接近世界顶级赛事标准,有望在2025年晋升为“白金标”赛事,北京市副市长在闭幕式上宣布,2025年赛事将首次增设轮椅组别,进一步体现包容性。

秋阳下的北京,用42.195公里的赛道串联起竞技、人文与科技,这场马拉松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,更成为城市精神的生动注脚,选手们挥洒的汗水、观众热情的呐喊、志愿者无私的奉献,共同绘就了金秋最动人的画卷。